陳炳釗的語言探索

2011年5月,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「文本的魅力」系列,推出了新一輪的活動,其中包括「讀劇沙龍・英倫當下」、「歐陸新文本工作坊」、「陳炳釗年度創作計劃」以及「新文本巡迴講演」(總稱「文本的魅力3」)。除了「陳炳釗年度創作計劃」外,「文本的魅力3」以當下英國劇場的新文本為主角。

「文本的魅力3」的宣傳單張,是這樣子描述陳炳釗的「年度創作計劃」的:「從莎拉・肯恩的處女作《驚爆》,到馬丁・昆普的《幹掉她》,再到卡瑞・ 邱琪兒的《遠方》,歐陸新文本字裡行間流露的氣氛總是冷冽凌厲!在這些劇作家筆下,現實世界的表象被無情地撕破,如啟示錄的末世景象,四面八方,撲面而來,咄咄逼人,無可逃遁。新文本的凶猛氣息,令陳炳釗聯想到2012。」而這個「年度創作計劃」即剛於同年11月上演的《十七個可能與不可能發生在2012的戲劇場景》(以下簡稱《十七個2012》)。

對於這批歐陸新文本作家,同一單張有這樣的描述:「關懷時代,是他們的共同特色。他們關心的是,話語在社會上的運作方式,語言背後的權力運作。……他們的作品,大氣磅礡,擲地有聲,有至誠的關注,有動人的深情,或以敘事結合議論,或並置不同的觀點,形成語言論述的對峙,激化不同立場之間的差異。他們相信,新時代的劇作家必須在劇場尋找新的表達方法,追求更深刻的體驗,打造更大的對話空間。」在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:(一)固然,這批歐陸新文本作家都關心時代,但他/她們更多是從作為社會建制的語言內部,拆解語言底下的權力運作;(二)毫無疑問,劇場也是其所處時代的一部份,但由於劇場作者對於語言的敏感,他/她們實在有責任也有能力在劇場尋找新的表達方法,拆穿既有語言的幻象,打開新的感知與對話的空間。陳炳釗在《十七個2012》中所謂的「新文本」探索,亦應作如是觀。

轉向「語言」
不過,正如我在另文中所提及的,陳炳釗對於時代的關注,顯示並不是始於今天。1  正如陳炳釗最近在香港藝術學院節目Art Node 的訪談所指出,他的作品一直在「個人」和「社會」之間搖擺,作品的主題時而聚焦於社會,時而集中在人的存在狀態。2  依照陳炳釗自己的劃分,大概可把他的創作分為三個階段:(一)早期的創作及九七期間有關港人身份追尋的作品系列(由1988年的《居者有其屋》到1998年的《韋純在威斯堡的快樂旅程》);(二)創傷系列( 由2004年的《(魚)夫王與不(手)女》到2006年的《NSAD無異常發現》);(三)消費時代系列( 由2008年的《哈奈馬仙》到2010年的《hamlet b》);而《十七個2012》則是他在消費時代系列以後的最新作品。

然而,陳炳釗對於語言探索,實在遠遠早於2006年以降的歐陸新文本系列。 2009年, 記得前進進重演美國當代劇作家大衛‧馬密(David Mamet)的名作《奧利安娜》的時候(2003年,該劇以《奧利安娜的迷惑》的譯名,首度公演),在一次閑聊間,陳炳釗曾經提到,若果把女主角A cast與B cast比較,他更囑意蔡運華的演繹,因為蔡更忠於馬密原著本身精密緊迫的語言,更少個人化的「角色」處理。陳炳釗的這一席話提醒了我們,對於馬密這齣有故事有角色有情節、貌似傳統戲劇(Drama)作品,他更關心的是劇中男女主角刀來劍往的語言權力本身。用陳炳釗在《奧利安娜的迷惑》首演時的按語講:「語言橫暴的制約,微限的行動,讓我逐步發現二人各自的錯誤,但問題是因為他們無法看清楚人性的弱點,還是他們無法擺脫外在的束縛?反語言的語言令人無法迴避我們的困境。語言必須重新檢視。大衛‧馬密冷,把語言權力、人性和建制中潛藏的衝突在我們面前引爆。」3

當然,陳炳釗對於語言的興趣,可以追溯至更早。2006年,他在自己的博客文章〈三種文本,三把刀〉中提到,在他的創作經驗中,他感到自己經常受到三種截然不同的「文字」撞擊,它們分別是: (一)媒體的文字 (二)詩的文字 (三)透視心理的文字。4 首先, 媒體的文字是日常生活的話語。陳炳釗指出,由於媒體話語與生活話語不斷相互滲透,「滲透到一個地步,我們的生活話語己無法從這些媒體話語中分辨開來。」至於詩的文字,則不一定是漂亮的句子,而在他的心目中,它更多是「一些赤裸的、原始的、向著人類的深層意識和生存狀態竭斯底理地挖掘, 凝煉而成的像石頭般堅硬的文字」。最後,「透視心理的文字」則指在特定社會情景中,透視出說話與行動者的心理狀態的意義曖昧與充滿張力的文字。他更舉例指出, 馬密正是這一路作家的表表者。

可以這麼說,陳炳釗對於語言的關注,可再進一步歸納為兩方面:(一)對於作為社會建制的語言權力本身之探索,而媒體的文字與透視心理的文字則分別提供了宏觀與微觀的角度,讓他深入「語言的牢籠」。(二)通過詩的文字,挖掘人類的深層意識和生存狀態。若果前者是人類在特定時代中的生存制約條件,後者則大概是人類所可能有的終極救贖與超越。而兩者之間的持續張力和辯論,正正構成了陳炳釗所有創作的終極推動力。事實上,我們可以在陳炳釗1988年的《居者有其屋》、1995年的《哈姆雷特機器》以至後來的「創傷系列」,看到他對詩的語言的持續探索。至於對作為社會建制的語言權力本身之拷問,則無疑以近年的消費時代系列與《十七個2012》為代表。

劇場是革命的綵排
記得早前在澳門藝穗碰上台灣藝評人謝東寧。由於出任今年澳門藝穗駐節藝評人,謝東寧也順道來港看了陳炳釗的新作。訪澳期間,跟謝東寧聊起《十七個2012》。他說,儘管該劇引用了墨西哥查巴達起義軍及其副司令馬科斯的意象,作品也攞明車馬以「革命」和「行動」為主題,但令他感到困惑的是:儘管在《十七個2012》中有不少表演了得的演員,但整個演出卻差不多由舖天蓋地的語言所主導。《十七個2012》中的演員差不多個個都口若懸河,但在一齣有關行動的劇場作品,不無吊詭地,唯一行動的就似乎只有咀吧(更準確地說,是腦袋),而非身體。怪不得劇評人鄧正健會認為,《十七個2012》所關注的,與其說是革命如何在現實中實現,倒不如說是革命的「想像戲劇場景」,其效果則是「『可能革命』在現實中的實現時間一直延後」。5

到底如何在劇場中引發「行動」,在過去一個多世紀的中外劇場實驗與實踐中,已有過不少的嘗試。有人通過敘事的間離效果,打破傳統戲劇的像真幻覺;有人則透過偶發、行為藝術甚至挑釁觀眾等等做法,企圖模糊化劇場與生活的分際; 但依照上述陳炳釗作品「語言轉向」的脈絡,陳炳釗更傾向於深入語言的內部,內爆支配了我們的身體、靈魂以及整個世界的話語邏輯。

就此而論,《十七個2012》安排了主角香港青年Marco(跟墨西哥查巴達起義軍副司令馬科斯(Marcos)的名字只有一字母之差)探訪查巴達根據地「真實村」(La Realidad),可謂讓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(世界觀),猛烈地直接碰撞。在「17個可能與不可能之5─現在下的是昨天的雨」一幕中, 香港青年Marco以第三身人稱的口吻,複述了他入村的經歷,並指出:

── ……作為一條村嘅名,呢個名其實有啲古怪,但La Realidad絕對係當之無愧,因為呢度嘅每一寸泥土,都交織住瑪雅人用血同淚寫成嘅歷史。呢度曾經係瑪雅原著民Zapatista解放運動嘅根據地。La Realidad,原本只係一條普通嘅村落,因為18年前嘅一聲怒吼,搖身一變,成為左一個吸引住無數理想主義者由世界各地前往朝聖、尋夢嘅樂土。而家,Marco終於可以親身踏足呢一片神聖嘅土地。/ 當佢準備……

── 唔係,等一等。(稍停) 我相信真正吸住Marco嘅並唔係瑪雅人嘅歷史,而係La Realidad呢一個名,the REAL,真實村。呢個名,對Marco嚟講,有一種無法抗拒嘅吸引力。好多年前當Marco發現世上竟然有一個地方叫做真實村嘅時候,佢就好肯定,終有一日,終有一日,佢一定會扺達嗰一度,佢一定會進入真實村。

與穿插在《十七個2012》中的那些矯飾誇張至超現實的「2012樓盤廣告」、小艾與Marco的媚俗愛情故事、「佔領2012」行動相比, 香港青年Marco探訪「真實村」的經歷自然顯得無比「真實」。但問題的關鍵似乎並不是「真實vs.虛假」、「思想vs.實踐」等等的對揚,而是不同的語言秩序到底對應着怎樣不同的生活想像與世界秩序。換言之,Marco探訪「真實村」的經歷,不比劇中那些誇張的媒體事件更真實,兩者皆是語言的建構,分別只在於兩者指向的生活想像與世界圖像。我們甚至可以說, 「 真實村 」是拉康心理分析學意義上的「真實」(the REAL),是既有的語言秩序尚未或根本無法消解的雜多混沌的世界,也是所有行動與改變的溫床。所以,在「17個可能與不可能之9-蒙面戰士」一幕中,陳炳釗便借着廣播員的VO 向世界大聲宣告:「我地要追尋嘅係一種令到革命成為可能嘅革命。」換言之,根本的革命在於語言與想像的改轅易轍。本質上,身體總是能動,但身體能否成為革命的身體,則在於世界觀的撤換。「受壓逼者劇場」教父奥古斯都•波瓦(Augusto Boal)曾經把劇場定義為「革命的綵排」,而我們似乎都忘記了,想像不單止關乎人們在藝術語言的牢籠中的自我感覺良好,更在乎如何通過同情理解的想像,進入他者的世界、「共同」的世界,共同逼近真實,營造改變現實的真正力量。

註釋
1 小西著:〈陳炳釗:在個體與社會之間〉將刊於Art Node網站,刊期未定。
2 見http://artnode.hk/local_essences_video.php?id=9
3 陳炳釗著:〈導演的話
4 陳炳釗著:〈三種文本,三把刀
5 鄧正健著:〈讓世界末日拖延下去〉,「牛棚資訊」2011年12月。

(此為足本,節本原刊於《字花》第35期,2012年1-2月)

0 回應 to “陳炳釗的語言探索”



  1. 發表迴響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


一月 2012
 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29
3031  

文章存檔
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