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 年 03 月 的封存

《變形記》﹕過於理性的夢魘

捷克現代文學大師卡夫卡(Franz Kafka)的著名短篇〈變形記〉(Metamorphosis),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搬上舞台。筆者也不只一次觀看〈變形記〉的舞台版,就本地的劇場而言,起碼有沙磚上的《蛻變》(1989年)、《家變》(1994年) 、《九五家變》(1995年)以及進劇場的《蛻變》(1996年)。今年,香港藝術節則請來冰島的西港劇團(Vesturport),聯同英國的利瑞克漢默史密斯劇院(Lyric Hammersmith),再一次把卡夫卡的這一齣世紀夢魘,轉化為一個以影像與形體為賣點的劇場作品。金融海嘯,經濟衰退,不少個人、公司甚至國家,都陷入困境,而冰島正是幾個瀕臨破產的國家之一。西港劇團的《變形記》會否成為某種間接的時代象徵?筆者不敢肯定,倒認為今次的舞台演繹本身,更值得花筆墨細究。 繼續閱讀 ‘《變形記》﹕過於理性的夢魘’

生活點滴2

生活點滴

繼續扮寶麗萊

花樣年華

創生的喜悅

不知道是什麼原因,近年比較喜歡看舞蹈作品。年少時看舞蹈劇場也好,看形體舞蹈(physical dance)也好,留意的是作品裡的敘事,或舞者身體底下的欲與力,對於純粹的舞蹈形式本身反而沒怎樣留意。但年事漸長,可能這世界太紛亂了(最近的說法是﹕我還在晚清!),現在反而喜歡一些純粹的舞蹈作品,例如最近在網上看到La La La Human Steps的Amelia

當然,你可以在Amelia中,照樣看出人間世。但當我看到編舞者在作品中專心經營芭蕾的基本舞句、空間的對稱、身體與空間的美學關係時,我是感動得差不多要流下眼淚。那是一種近乎創生的感動,而年青的身體,則把那種創生的力量推到極致,近乎宗教的崇高。

文化政策主流化

今晚答允了茹國烈出席他的電台節目,談"文化聚落"(cultural cluster),並嘗試推幾個新的概念或論述,其中包括﹕"活化社區"、"文化聚落"跟"活化社區"的關係、"文化變得有用"(expediency of culture)、"文化政策主流化"(cultural policy mainstreaming)。

這些概念、想法或論述,或許未必發展得很成熟,但就我長期的觀察後的歸納,它們大概可以概括香港過去十年的發展以及未來的走勢。當然,存在不一定就是好的,但大的變動往往意味著生機,結局是好是壞,就要看大家的造化了。

為 藝 術 犧 牲 — 文 化 埋 堆(04/03/2009)

總有告別的時候

我的會員証是終身會員証。發証時,我問老闆james﹕"真的終身嗎?"james﹕"是的,如果我們不關門的話"。還好,這次是"後會有期“。後會有期。

但真的有後會有期這回事。《誠品好讀》復刊了。

《葉問》﹕港式的悲懷

《葉問》最近推出了DVD,除了收録了不同版本的宣傳片與制作特輯,更重要的是,它也包括了幾段公演本所沒有的片段,而我們也大概可以從中得知,導演葉偉信原來的想法。

基本上,除了另一個序幕外,其他沒有被收進公演本的片段,都是有關電影中不同角色的死亡﹕李釗最後是在比武場給洶的中國群眾活活打死的,北方武夫則在告密後,給日本人用槍擊斃,三蒲則因為敗在葉問手下而切腹自盡。

那麼,葉偉信原來打算說一個怎麼的故事?是有關民族大義的故事嗎?未必。固然,葉問最後打敗了三蒲,但從整齣電影的舖排,其實最終沒有誰是真正的嬴家。在戰爭面前,所有人都徹徹底底的輸了。

當然,為了政治正確,《葉問》最後還是把所謂中國民族大義宣諸於口,但欲蓋彌彰,加上以上那些沒有收録的片段,就更顯示出葉偉信原來的非政治關懷,而且也遠比我們想像中悲觀得多。這一種港式的悲懷,大概是中國大陸市場所難以消化的。


三月 2009
 1
2345678
9101112131415
16171819202122
23242526272829
3031  

文章存檔